马路上的黄线,是分隔车辆行向的标志;“压黄线”,就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越过黄线,行驶在逆向道上的行为。今年以来,市交警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视频监测系统,加大了对“压黄线”的查处力度,一时间,由于“压黄线”带来处罚大大增加,关于机动车压线的问题成为湖城司机的热议话题。
说法:主要是习惯难改变
对于“压黄线”,出租车司机盛益锋的说法颇有代表性,“以前虽然也规定不能压线,但却没有‘烦人的视频监测’,所以机动车压线就变成了习惯,反正谁都想开得快一点。现在一下子成为一种违法行为,确实有些不知所措。我上个月吃了两张压线的罚单,有些出租车驾驶员为了赶时间,可能比我还要多。”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除了怀着侥幸心理去主动压线之外,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某机关驾驶员陈才生说,他开车几十年了,一直很注重“礼让”,“双黄线我基本上可以不压,但在一些地段的混用车道上,为了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就非常“无辜”地完成了一次违法行为。”
在采访的过程中,对机动车不能压线这一问题,有一部分驾驶员甚至还不甚了解,这包括很多的摩托车驾驶员,尤其是2004年以前拿到驾驶证的。在听到我们的一番解释后,摩托车驾驶员沈金龙表示,压线确实是不对的,但是说到违法,他却觉得有些不太能接受。他说,在下班的时候,他看到包括很多电瓶车在内的非机动车经常压线,“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应该也处罚他们。”
一位私家车驾驶员说,我们车子开到杭州、上海这些大城市可不太敢轻意“压黄线”,因为那里管得紧。在湖州,主要是习惯难于一下子改变。其实,道路交通管理是件好事,但主要是实行得太快,一时适应不了。
警方:还是为了方便大家
据市交警支队法制部门负责人赵峰介绍,不管是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都将机动车压线视为一种违法行为,现在只不过通过高科技手段增加了非现场执法,记录一些肉眼无法判断、取证较为困难的违法行为。
市交警支队负责人表示,采用视频监测手段来制止“压黄线”的违法行为,主要还是为了在湖城营造一个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压黄线”,说穿了就是抢了别人的行车道,方便了你一个人,很可能就不方便其他许多人,也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在同一车道上的交通事故,基本上都是“追尾”,相对后果较轻,如果是压过黄线的事故,那基本上就是“对头碰”了,后果就严重了。
湖城浙北岗亭值勤民警李翀说,现在开始增加的非现场视频执法,大部分的违法行为还是一些驾驶员贪方便、赶时间引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由于减速避让而引起的压黄线现象。根据驾驶员的反映,在特定的情况下,只要视频录象证明有利于驾驶人,机动车压线的情况可以撤消或者酌情减轻处罚。比如,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受牵连的驾驶人通过相关证明即可消除压黄线的处罚。从警方显示的资料看,已经存在这样的个案。
同时,对于非机动车的压线违法行为,交警部门已加大了执法力度,对压黄线的非机动车,一律处罚10元。
支招:意识和硬件
对于消除压线处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关人士认为,提高市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改进道路出行环境是两个主要方面。
有关法律界人士:市民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去“压黄线”。毕竟畅通的出行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同时也希望交警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多听听驾驶员的想法,要更加注重实际情况。
市公交公司负责人蒋睿:因为现在市区停车位的紧缺,客观上增长了压黄线现象的发生。他建议有关部门增加车位,并规范标志标识,减少混杂路面。
私车驾驶人王建林:减少机动车压黄线的现象,行人必须减少违规过马路现象,并对非机动车实施同步管理。
3032918-69946-644-警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