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感动湖州候选人:一心为公的谭国政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   发稿作者:湖州交警  ‖   发布时间:2007-12-11        

——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谭国政同志先进事迹

 

     谭国政,男,1962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二级警督,1993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湖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几年来,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心为民、服务群众;廉洁自律,淡泊名利,为构建和谐湖州、创建和谐交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自1996年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以来,他先后把3个任务重、困难多、条件差的单位带入先进行列,分别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他本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后被评为全市优秀科所队长、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市级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王法金式好交警”、“王法金”式优秀基层科所队长、“全省公安机关勤政廉政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建一流业绩

    许多同志问谭国政,你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谭国政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要务实、作示范、敢创新。

    跟谭国政同事过的领导和民警对他评价最多的是“老黄牛”、“实干家”,他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他在担任巡逻大队长时,不做数字文章,科学设置勤务,强化街面巡逻,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打“两抢”、抓现行上,使当年飞车抢夺的缉捕率达到了罕见的70%。巡逻大队的工作成绩感动了兄弟单位,他们主动给大队送来慰问品,还给大队保安发奖金。他在担任事故处理大队长时,为扎实做好交通事故处理的基础性工作,围绕业务抓练兵,每月组织民警模拟现场勘察训练,熟悉辖区道路情况,提高快速处置能力,使交通逃逸事故当事人现场抓获率逐年上升。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始终做到难事、险事、重大事必到现场,掌握事故现场情况,以防止事故处理出现偏差。

    谭国政同志处处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部属。在危险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面。2002年7月,老百姓举报:湖州太子湾大酒店门前有人投放炸药包。谭国政在接到指令后,立即带队赶到现场,在现场领导的统一指挥下,谭国政同其他同志按照计划方案迅速排除了这一险情。有一次,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争执,受害人一方的一名家属趁对方不备,突然持起一块方砖向肇事者砸去。谭国政见状立即冲上前去,推开肇事者,避免了一起伤人事件的发生,而自己却因受害人家属的不理智行为腰部受伤,至今没有痊愈。在难事面前,他总是做在最前面。2005年在处理“10.8”特大事故中,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全大队的人员救护生还者、勘察事故现场、开展调查访问,八天八夜工作在单位没有回过家,圆满地处置了事故。在平时工作中,他总是干在最前面。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在大队人手不够时,他主动顶替因故缺席人员的岗位。不管是不是他值班,每天都要到单位“转一转”。为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关注民警动态,他使用的对讲机从不离身。据统计,谭国政一年工作下来,最少有120个夜晚是在单位度过的,正如一位领导所说,谭国政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胜过熟悉自己的家,深知自己的部属胜过了解自己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岗位胜过热爱自己的家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表率示范下,全体民警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法纪意识、团队意识不断增强,为和谐交通的创建作贡献。

    谭国政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为尽快适应近几年来事故处理的信息化,他自己买来计算机应用教程,边自学边实践边提高。现在他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能,单位电脑的一些故障,往往他一出手就能搞定,被誉为大队的“电脑专家”。谭国政更是一个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人。他平时不善言辞,可他脑子却总是围绕着交通事故的难点、热点进行创新,使难点、热点变为工作的“亮点”。2006年,他带领大队“一班人”,建立了事故处理“三大机制”,开创了事故处理工作的新局面。第一,引入司法调解机制。事故处理的难点在于调解纠纷。但新交法规定要在事故双方有书面申请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调解,而且,往往调解不成的居多。为解决这个难点和矛盾,大队适时引入了司法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并参与调解的事故调解机制。由大队推荐当事双方找律师、请司法工作人员参与事故处理,事故调解成功率也明显提高,受到了当事人的欢迎,也为交通事故的善后处理提供了新的模式。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一举措目前在全国属首创。第二,推出事故处理快速处理机制。以前,事故处理谁接案谁就负责到底的传统做法给民警的压力太大,也不利于事故处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此,他和同志们经过调研论证,将原有做法分成三块:实行现场勘察、调解纠纷、事故处理认定分段作业,最终形成事故处理“快速通道”。这一做法,既减轻了民警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得到了事故当事人的认可。截至目前,省内外10余家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参观见学。第三,建立事故车辆维修监督制约机制。以前,事故车辆的维修往往由交警部门指定维修厂家和地点,民警易遭腐蚀,群众意见大。针对这一情况,大队出台了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包括:推出投诉栏,设立咨询电话,进行维修厂家公示等。在严格内部管理的同时,还倡导成立了我省首家“事故车辆维修行业协会”,从源头规范了维修服务,得到了业主、车主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厂家不再拉生意,而是靠服务、诚信和质量赢得客户;当事人不再被强行指定到某个厂家维修,而是理性选择、自由决断;民警也不会因事故车辆维修而招惹是非,也从源头上堵住了民警“捞好处”的源头。

    二、一心为民,情系百姓,创群众满意

    谭国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多年的组织培养和党性锻炼,使他对老百姓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把为民解难事、做好事、干实事融入各项警务活动中,做好人民的公仆。

    事故处理中,当事人的医疗费用落实难,是困扰交警部门的一大难题,超过诉讼实效的赔偿更是难上加难。公安部挂名的老上访户安徽人王五候,因其弟弟在温州被杀未得到妥善处理而长期到北京上访,耽搁了其本人2001年发生于湖州的一起交通事故的调解处理(按照法律规定:时限超出,公安部门调解终结,当事人如有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2006年初,王五候带着年事已高、身体十分虚弱的父亲找到事故处理大队,要求解决赔偿问题。当时,王五候父亲的前胸后背贴着写满状告温州人害死其子状词的状纸,并将铺盖铺在大队办公区的楼道内,父子俩同躺在地上,摆出一副不给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架势。按说,调解时限超出,大队完全可以一推了之,而且由于时过境迁,当年肇事的司机早已离开湖州无从找起,而肇事车辆也几经转手,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但谭国政同志一边安排好王五候及其父亲的吃、住,一边想方设法找到了当时的肇事车主,同时,积极协调法院出面调解此事。最后,王五候拿到了9000元的赔偿金。1个月后,王五候带着2斤土产茶叶,专程到大队表示感谢。对此,谭国政深有体会地说:“老百姓是朴实的,他们对法律法规不懂,我们做事故处理工作的,就要耐心给他们解释,尽力给他们帮助。”

    事故处理大队每日接警量在50到60起,其中很多当事人是在湖州打工的外地民工,本来赚钱就少,出了事故,更是雪上加霜。几年里,谭国政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当事人,他也搞不清楚有多少次为了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口袋中掏钱,他只知道,他们比他更需要钱。大概是因为过年的缘故,2006年腊月二十八的事,老谭倒记忆犹新。一名山东籍男子被汽车撞成轻伤,可肇事司机逃逸得不到赔偿,夫妇两人身无分文。两人向大队领导提出回家过年后再来处理,谭国政带着两人到车站去买票,恰巧年前没有开往山东的班车,看着身无分文的夫妇俩,他从身上掏出500元钱给他们,又安排夫妻俩吃、住,直到年初四,他又亲自将他们送到车站,买好票、送上车。夫妇俩尽管没有在自己家中过上年,但谭国政对他们亲人般地帮助,使他们在他乡安稳地过了一个年。

    谭国政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他知道,老百姓是很淳朴的,只要把他们的利害得失和根本利益摆到第一,实实在在为他们办事,他们就会支持我们。他结对的一家特困户,为精简下放解决工作一直上访。谭国政带着民警一边默默地照顾着他们,一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年,终于打消了他们上访的念头。他在组织鹿唐线(该道路一至五公里路段共有13家矿山企业,运输石料的拖拉机有120多辆,因长期严重超载运输,加之拖拉机大都无牌无证、违章行驶,造成“事故险情多,路况秩序差”的局面)矿山企业运输拖拉机超载整治活动中,积极同当地乡镇政府联系,主动建言献策,建议将拖拉机,更新为载重运输汽车。这建议一提出就因成本问题遭到矿山老板们的坚决反对。他听说以后,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组织召开矿山老板座谈会、挨家挨户上门交流,进一步做好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有两名业主同意先各自买一台汽车试试。结果,尽管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汽车运输量大、周转快,效益十分明显。其他业主看到使用载重汽车的好处,纷纷废弃拖拉机,购买载重运输汽车进行石料运输。如此一来,这一难题很快得到了根本解决。谭国政这种变“堵”为“疏”引导式的交通管理整治方法,不仅彻底扭转了交通不安全、路况差、秩序差的局面,还为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财路。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省交警总队总队长、现为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重天同志的充分肯定,当年的《平安时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事。

    三、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树公安形象

    身为基层所队的领导,长期处在交通管理热点岗位,在群众眼中谭国政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可是谭国政没有把它看作是什么权力,而是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在为谁当官、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上,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要始终做到一尘不染、清正廉洁,把手中的权力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平台。”为此,他对自己约法四章:不收礼、不受贿、不吃请、不放弃原则。2001年,谭国政在任城郊大队大队长期间,辖区矿山的几个老板找到他,“恳请”谭国政入股,并保证年底有数目可观的红利,条件是:请谭国政为他们运输石料的车辆开绿灯。当即被谭国政回绝。2005年,在谭国政的带领下,大队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严格按照规定使一起死亡事故得到圆满处理。死者家属对谭国政十分感激,就悄悄跑到他的办公室,给他塞了1000元钱,谭国政马上掏出来还给死者家属,死者家属不愿接收,后来,谭国政向支队督察队汇报,通过督察和大队内勤将钱退还给了死者家属。其实,谭国政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妻子下岗,孩子读书需要可观的学费,父母需要赡养,所有这些都靠他个人不多的收入来维持。但是,他不为无道的利益所动,在金钱面前,始终站得直、行得正。

    谭国政在对外拒收财礼,说到做到的同时,在大队内部同样是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严守规矩,不为自己捞一分钱的好处。他从警15年,担任基层所队领导10年,从不为自己的事用单位的钱招待客人,从不因为自己的事到单位报一次发票,从不因为自己的事而使用公车。省厅对事故处理大队进行事故备用金等审计后,认为大队涉案财务管理规范,内控有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财务管理新路子,做法值得推广。市局及支队领导也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们不仅对谭国政抓工作放心、抓队伍放心,而且对他本人更放心。谭国政的清廉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他办事公开、公正、公平,作风民主、务实、严谨。按规定,事故案件的最终认定审批权在大队领导,但为了认定审批更加科学、更为准确,参照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做法,谭国政同志力主事故案件认定审批改革,推出了三项集体讨论认定审批制度,即:疑难事故、重大事故、有争议事故由集体讨论认定审批,讨论时不局限于大队领导,同时吸收业务骨干参加,大大提高了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为事故善后处理的公正、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事故处理大队共接处警15535起,事故责任认定准确率达100%,无有责投诉,涉及交通事故处理的信访案件同比下降了87.68%。

    在部队服役期间,谭国政上过前线战场,从前线战场下来后,有些战友考虑更多的是立功受奖,而谭国政考虑更多的却是如何继承牺牲的战友遗志,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建功立业。转业到公安以后,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以个人的人格力量教育部属,感化部属,激励部属,干好工作。从警10多年,工作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谭国政身边的同事、从前的部属有不少提升了职务,有的成了他的领导,但他却还在大队长的位子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一干就是10年。每次评功评奖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工作都是同志们做的,同志们比我更辛苦,荣誉和成绩应该归功于大家。多年来,谭国政同志让掉的荣誉不少,他带领的集体获得的荣誉很多,他的同事、部属拿到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把个人荣誉转化为集体荣誉,提升团队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这就是谭国政的荣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