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日前举行的两场小型机动车“吉祥牌号”拍卖颇受各界关注。赞成者认为,这是一种让公共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潜力、为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善举;而反对者则将其看作是一种另类的“数字迷信”,认为它只是迎合了一小部分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其实,当众多社会公共资源完成价值的再转换后,其转换所得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问题的焦点。
车牌号码摆上拍卖桌
如果抛开其他因素,单从拍卖价格的“轰动效应”来看,10月26日进行的兰州市第二批小型机动车“吉祥牌号”拍卖会似乎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天上午,能容纳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作为一号标的的“甘A·C8888”出现在前方的大屏幕上,煞是耀眼。当原定于九点半开始的拍卖会推迟了十多分钟之后,匆匆赶来的拍卖师牧宏凌向在场者解释说:一位竞买人声称“非甘A·C8888不参加竞拍”,刚才办理手续,把时间给耽搁了。
拍卖会一开始,甘A·C8888很快从3万元的起拍价被抬至7万元。最终,一位樊姓客商竞拍成功,这个最耀眼的车牌号,其身价被拍至令人眩晕的10万元!
10万元的成交价不由使在场者想起上次拍卖的情景。9月22日,兰州市第一批小型机动车“吉祥牌号”拍卖会在颇具知名度的宁卧庄宾馆大礼堂举行。因为是首届,人们给予极大关注,到场者达300多人。第一个被拍卖的牌号甘A·C6868以500元起拍,最后成交价达到了4.2万元。而这个价格,据竞拍成功的王姓福建老板坦言远没有超过自己心目中6.868万元的“底价”。 这一天,甘A·C6666拍得4万元,甘A·C7777拍得1.3万元,分别闯入拍卖成交价前三甲。
而两次拍卖不同点在于,首次拍卖共推出了337个车牌号,其中159个被拍出;第二次拍卖共有80个标的,仅有28个被拍出,流拍的车牌号甚多。“起拍价实在太高了。”在10月26日的拍卖现场,一位女竞拍人抱怨说,首届拍卖会的起拍价在500-2000元之间,尚能接受。“但这次最低起拍价也在5000元以上,超过2/3的起拍价都在1万元以上,几人能够出得起(钱)?” 虽然拍卖成功率并不乐观,但万元左右的成交价依然博得众多眼球。甘A·C8999拍得2.1万元、甘A·C8666和甘A·C8889各拍得2万元、甘A·C8188拍得1.9万元、甘A·C8066和甘A·C8899各拍得1万元,包括耀眼的甘A·C8888在内,当天拍卖成交价达到或超过万元以上的车牌号共有7个。
公众的质疑之声
有关兰州市将对部分小型机动车特殊牌号进行公开拍卖的消息出现在今年8月底。从9月份开始,兰州市政府决定每月举行一次这样的拍卖会,拍卖所得收入由财政专户储存,用于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支出。
此举并非兰州市首创。早在2002年,福建泉州市就实行了汽车车牌有偿选号业务,通过有资质的拍卖公司将部分“吉祥号牌”进行拍卖。其中,泉州市区4个“8”的车牌号拍出10万元价格,“6666”的号码拍卖到6万元。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拍卖所得就达1000多万元。
随后,广东省的广州市、东莞市,浙江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安徽省的阜阳市,以及上海等地纷纷仿效,机动车牌“吉祥号码”拍卖形成一股热潮。而能够给这股热潮加注最好注脚的,莫过于某些特殊车牌号所拍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据报道,在今年4月份广州市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粤APC888”号码拍出了23.7万元,此后“W6666”拍得27.2万元,“SL222”号码拍得31.4万元;6月份,东莞市将底价为3万元的“粤S/8B888”拍出了11.4万元的高价;而在今年7月底的一次同类拍卖中,浙江温州一副带有五个“8”的小车号牌“浙C88888”更是拍出了166万元的天价,创下全国最高纪录。
伴随“吉祥车牌”拍卖活动一浪赛过一浪,各方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据悉,在延续一年之后,国内较早开展这一活动的泉州市曾于2003年停止了“吉祥车牌”拍卖,原因是公安部门认为,“车牌号是政府公共资源,拍卖吉祥号码容易助长迷信心理”。这一观点被许多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所认可。10月26日,甘肃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动用巨资去竞争一个本质上没有任何价值的车牌号,“无疑是对日益严重的‘数字迷信’活动的迎合和纵容。”同时,一小部分人的炫耀性消费也会滋生相互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
另有报道说,广东东莞市也曾于去年10月份叫停了机动车牌有偿选号措施,今年6月又予以解禁。
“到车管所办牌照是计算机随机选号,人人都享有通过同等机会去获得好车牌号的权利。”兰州市某小型汽修厂老板王国义认为,既然这些车牌号码是国家的公有资源,那么其理应属于普通大众。“但实行有偿拍卖后,大众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这对整个社会的车主来说是不公平的。” 另一种质疑来自于对治安情况的担心。一位警官坦言,大凡含有“6”、“8”等特殊号码的车牌,其主人绝非普通大众。“这样的车牌号实际上是让一些有钱人露富,客观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信息。”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是,因宝马车悬挂“浙·88888”牌照,浙江一位富商一周之内接连两次收到匿名敲诈信。媒体报道说,写信人不仅掌握了他一天的行踪,而且连他出去买包烟的时间、地点都了如指掌。无奈之下,富商不得不摘下这个吉祥牌照,转而换上了普通车牌。
“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参与拍卖”
尽管质疑声不断,“吉祥车牌”拍卖所取得的巨大收益还是令人惊叹。
有数据显示,在今年的一次拍卖中,广州市将160个“吉祥车牌”号码拍出了730.6万元,而其底价只有136万元;安徽阜阳市自2003年10月起已举办机动车牌号专场拍卖会38期,拍卖收入突破了500万元,其中有115万元被用于设立市级见义勇为基金,65万元用于所辖三区一县部分学校的危房改造。 而对于刚刚尝试“吉祥车牌”有偿拍卖的兰州市来说,虽然两次拍卖总成交价不过80万元,但这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通过类似活动募集资金,缓解有关社会公益事业上的资金压力,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赞同此举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确实有选取一些“吉祥车牌”的需要,但取之无门。“相对于依靠权力、通过人情关系等暗箱操作行为,这些特殊车牌号被拿出来进行阳光下的操作,予以拍卖,实在具有积极的意义。”兰州市机动车牌号拍卖领导小组一名工作人员说。“在不危及公众利益的情况下,应该让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进入到拍卖领域。”省内某学者以近两年命名的兰州市“读者大道”、“佛慈大道”举例说,包括道路命名、户外广告经营、特殊号码使用等在内,这些公共资源都可通过公开竞争、拍卖的方式,使其发挥更大效益。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敏亦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使各种稀缺的公共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以实现其价值的再转换。“但前提必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说,“政府部门在推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给全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归宿,否则就是对公众利益的背离。”一种来自民间的担心是,虽然有关方面宣称兰州市“吉祥车牌”拍卖所得将进入财政专户,用作社会公益事业,但如何面向社会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以保证这笔收入确实是专款专用,而不是被有关部门中饱私囊,仍然让很多人心存疑惑。
3033267-69948-644-媒体报道